leafyman@foxmail.com
+86-15684222101
首页
关于我们
产品线
温室水培
植物工厂
园艺自动化
专用资材
聚焦作物
案例
新闻
资料
联系我们
资料
首页
>
资料
如何优化叶菜智能植物工厂的通风效率
作者: 时间: 2025-10-08
优化叶菜智能植物工厂的通风效率,是提升环境均匀性、降低病害风险、提高产量与品质、节约能源的关键措施之一。通风效率的优化不仅仅是“加大风量”,而是要从系统设计、设备选型、气流组织、智能控制、环境协同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进,以实现“精准通风、均匀流通、按需调控、节能环保”的目标。
一、通风效率优化的核心目标
优化目标具体含义空气流通均匀性确保栽培区域各处(不同层、不同架、前后左右)温湿度、CO₂浓度、风速一致,避免“死角”和“微环境差异”。环境参数稳定维持适宜的温湿度(如20~25°C,60~80% RH)、CO₂浓度(如800~1200 ppm),防止局部过热、过湿或气体浓度梯度过大。降低病害风险减少高湿滞留、冷凝水和空气不流通引发的霉菌、霜霉病等病害。提高能源效率避免“过量通风”或“无效送风”,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风机功耗与新风负荷。支持高密度种植在多层立体栽培(如5~10层)、高叶菜密植条件下,仍能保持良好通风性能。
二、优化通风效率的关键技术与方法
一)1.科学设计通风系统布局
(1)合理选择通风方式
根据植物工厂类型(如全封闭式、半封闭式、架式栽培、平面栽培等),选择合适的通风策略:
强制循环通风(主流):使用环流风机、轴流风机、管道风机,推动空气在栽培架间循环,适合多层立体种植。
垂直气流组织:通过顶部排风+底部或侧面进风,形成“自下而上”的空气流动,模拟自然对流,有利于热湿空气排出。
水平均匀送风:在平面栽培或矮层架式中,采用侧送风+对侧排风,形成稳定水平层流,避免叶片直接受风冲击。
分区通风:将栽培区划分为多个小区域,每个区域独立送/排风,实现“定制化微气候”。
(2)优化风机布置与数量
均匀分布:风机应沿栽培区长度、高度方向均匀布置(如每2~3米一台环流风扇),避免局部风速过高或过低。
分层配置:对于5层及以上的立体栽培架,建议每层或隔层设置小型循环风扇,确保层间空气流通。
避免直吹叶菜:风机出风口不要直接对准植物叶片,以免造成机械损伤或水分过快散失。
二)2.提升气流组织合理性
(1)形成稳定、温和的空气流场
目标:空气流速一般为0.1~0.5 m/s(柔和均匀,不吹倒叶片、不引起失水)。
避免“涡流”“死角”“短路”(如进风口与出风口过近,空气未充分流通就排出)。
(2)引导气流自下而上或穿架流动
推荐气流方向:从栽培架底部进入,从顶部或后端排出,有利于热湿空气(集中在上层)及时排除。
对于多层架,可采用“穿架风道”设计,让空气从架与架之间流通,提升层间通风效率。
三)3.引入智能控制系统,实现精准调控
(1)基于传感器的实时监测
安装温湿度传感器、CO₂传感器、风速传感器、光照传感器,实时获取栽培区各位置环境数据。
重点监测多层架的上下层差异、前后排差异、区域微环境差异。
(2)动态调节风机运行
根据传感器数据,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调节:
风机转速(变频控制,节能又精准)
开启/关闭特定区域风机
调整进风与排风量比例
实现“按需通风、按区调控、实时平衡”。
(3)与其它系统联动控制
通风+空调/降温:高温时联合启动,既换气又降温;
通风+除湿机:高湿时加强通风并启动除湿,防止结露与病害;
通风+ CO₂补给:通风时同步补充CO₂,避免局部CO₂浓度过低。
四)4.优化栽培架与空间设计
(1)架间留足通风通道
栽培架之间应保留至少30~50 cm的通风间隙,避免过于密集导致气流阻塞。
架体设计应通透、不阻挡风向,如采用网格状、开放式结构。
(2)合理规划栽培密度
叶菜种植过密(如株距过小、叶片重叠)会阻碍空气流通,增加局部湿度,易诱发病害。
应根据品种、生长阶段优化株距、行距与层数,保障通风穿透性。
(3)地面与墙面处理
地面应平整、防滑、易清洁,避免积水导致湿度过高;
墙面与天花板可使用反光、隔热、防结露材料,改善空气流通与热辐射环境。
五)5.引入辅助技术与节能策略
(1)热交换通风(HRV)
在寒冷或炎热地区,通过热回收通风系统,在新风与排风之间交换热量,降低温控能耗。
(2)垂直气流优化(CFD模拟)
利用计算流体力学(CFD)仿真技术,在设计阶段模拟气流走向、温度分布、风速均匀性,优化通风布局,避免盲目施工。
(3)变频风机与节能设备
采用变频调速风机,根据实际需求调节功率,相比传统定频风机节能30%以上。
选用低噪音、高效率、长寿命的工业级环流风机,提升系统可靠性。
文章来源:叶菜侠科技